张松建教授谈鲁迅与南洋文学:跨国影响的再考察 -4008云顶国际集团

张松建教授谈鲁迅与南洋文学:跨国影响的再考察

发布时间:2018-07-02 16:34:49    来源:张松建教授谈鲁迅与南洋文学:跨国影响的再考察

张松建教授谈鲁迅与南洋文学:跨国影响的再考察

——跨界创意文化讲座系列之三

2018年6月26日上午,“跨界创意文化讲座系列”之三《鲁迅与南洋文学:跨国影响的再考察》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文科楼三楼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张松建教授。文学院凌逾、吴敏、杜新艳、刘芳等老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讲座开始前,凌逾老师携研究生与张松建老师先行进行了访谈,在访谈中张老师以跨国视野对比内地与港澳台、东南亚之学术研究的异同,探讨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新角度。

上午十点钟,讲座正式开始。张老师提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鲁迅曾对东南亚文学产生过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六十年来,一批南洋作家从当下境遇出发,不断重写鲁迅经典。讲座详细探讨了南洋作家对鲁迅作品包括《阿q正传》《伤逝》《狂人日记》《故乡》《野草》的重写和改编,深入考察鲁迅文学的跨国影响及其创造性转化的过程。张老师指出,鲁迅文学在南洋的跨国重写主题由国民性的批判变为殖民地经验的反省以至于后现代社会的讽喻,不绝如缕,踵事增华。例如,南洋作家对阿q进行了“去政治化”的重写,意在展示国民性的跨国流动及其后果,塑造出两类阿q形象,创作意图不再是政治反思而是社会文化批评。英培安《一个像我这样的男人》是对鲁迅《伤逝》的重写和再创造,探寻男性气质的建构、解构和重构,抒写本土男性面临的困境。梁文福的短篇小说《獍,有此事》向鲁迅的《狂人日记》致敬,彰显魔幻现实主义和意识流色彩,“母亲的舌头”这一新颖奇特的语象,暗喻母语乡愁与文化认同,唤出华人社群的创伤记忆。黄孟文的《再见惠兰的时候》从鲁迅的《故乡》寻获灵感源泉。两篇小说都与个人记忆和往事怀想有关,但前者把国民性思考与“性别”议题联系起来,从而开启另一个思考方向。云里风的《梦呓集》有不少篇章见出《野草》的影子,针对个人主义与看客庸众的关系展开批评探索。在一个小时左右的讲座中,张老师牢牢抓住文学史上的重大现象,把相关文本给予历史化和理论化的处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展示南洋华语文学的一个侧面。

    讲座结束后,凌逾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精彩总结,她提醒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破“与“立”也值得省思与探讨。现场听众也和张老师进行了热烈讨论,张教授就新加坡文学创作的代际差异、新加坡华文文学和其它文学作品的改写问题、世界华文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等方面发表了独到的见解,进行了耐心细致的解答。此外,他也提到中国的“五四”新文学运动对新马文学的跨国影响,以及南洋文学的本土特性和历史贡献。 

    主讲人简介

张松建博士先后求学于河南大学、浙江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北京清华大学等多所高等学府,也曾在美国哈佛大学、荷兰莱顿大学担任访问学者,目前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学院,研究领域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海外华语文学、中西比较文学以及批判理论。他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六十余篇论文,出版了四本学术专著,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和好评。他的文章大多是三、四万字的长篇专题论文,涉及历史哲学、性别研究、离散研究、移民社会学、人文/文化地理学、后殖民研究、政治哲学等跨学科理论。

撰稿张玥   审核:凌逾  吴辛丑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