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院举办“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三十二 -4008云顶国际集团

文学院举办“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三十二

发布时间:2017-12-28 09:23:52    来源:文学院举办“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三十二

文学院举办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之三十二

——当代日本文学里的中国

2017年12月21日下午,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珠江人文讲坛”系列报告三十二在文一栋三楼第二会议室举行,日本和光大学表现学部教授、日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加藤三由纪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当代日本文学里的中国——融入生活中的多元文化”的学术讲座。我院王益鸣、汪涛、姚玳玫、吴敏、陈政、侯桂新、周佩瑶等老师和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的研究生们参加了次活动。

加藤教授在讲座中首先介绍了自己如何开始学习汉语以及她所在的日本和光大学与中国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渊源和历史,拉近了与在场师生的距离。1931年,和光小学成立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自由教育;1947年,和光学园开设初中和高中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培养学生主体性;1966年,和光大学成立,倡导建立自由的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和光大学与许多优秀学者相关联譬如以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著称的小野忍、丸山昇伊藤虎丸和釜屋修等,以及对“满铁”有独到研究的原田胜正等,他们的研究深刻细致,成果很有代表性。加藤教授还提及了鲁迅与和光学园的渊源1931年,应鲁迅之邀,内山嘉吉在上海开办木刻讲习会,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木刻技法培训班。和光小学的工艺课作品下了这个讲习会的影子。内山嘉吉是鲁迅的挚友内山完造的弟弟,他后来在东京也开了一家内山书店,专门出售鲁迅著作和其他中国书籍此外,和光大学还是“文革”后第一接受中国留学生的日本大学。所以,和光大学与中国很有缘分。

随后,加藤教授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日本的接受和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和介绍。鲁迅是日本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竹内好、丸山昇、丸尾常喜藤井省三等都对鲁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侧重于从日本语境出发的理解,更多地从思想角度接近鲁迅,否定了简单的先进/后进的模式,进而解剖与中国同属一个文化范畴的日本民族的文学思想特征丸山昇采用的方法是实证研究,非常重视第一手资料的挖掘和使用他所组织的“1930年代中国文学研究会”每周开一次学习会,从头到尾一篇一篇地阅读《现代》期刊,积累资料才说话,以独立的精神、历史的态度以及实证的方法去考察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历史的社会政治性特征;而丸尾常喜注重中日文化差距,分析“阿q=阿鬼”的问题,将文学、社会学、民俗学等方法结合起来,以理想的“人”为标准尺度,紧扣“鬼”(“国民性之鬼”与“民俗之鬼”)主线来考察,阐述了改造国民性思想的本质是变“鬼”为“人”,认为这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基本主题。藤井省三的研究注重比较文化的方法,将日本/中国/俄国的文学和文化考察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日本学者大多注意向中国清代学者学习,学习戴震、段玉裁的考据方法,古典文学和古代学术的研究方法是他们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根基。

创作的角度来看,鲁迅对日本作家也颇有影响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树多次表达过对鲁迅的敬仰喜爱大江健三郎受母亲的影响,非常喜欢读鲁迅的书,亲笔为日语版的《鲁迅箴言》题词。鲁迅箴言》同时还有北京三联出版社的中文版,两种“双胞胎”版本是“世界上最美丽的书”。鲁迅对于日本普通读者来说也并不陌生,早在1937年,即鲁迅去世后次年,日本改造社便出版了七卷本的《大鲁迅全集》,鲁迅的部分作品还进入了日本初中的“国语”教材,各类由鲁迅作品衍生出来的漫画也大量发行,流行开来,这都说明了鲁迅在日本的影响。

日本学者研究的中国现代作家除了鲁迅,加藤教授还向大家介绍了滨田麻矢主编的《漂泊的叙事1940年代东亚的分裂与接触》。该分为六部,选择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的学者、文学、电影、戏剧、音乐、歌曲等对象进行跨越国境、跨越语言、跨越文化类型、跨越媒介、方法多样化的探讨共同研究1940年代的文化现象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加藤教授列举了一些在日本受到欢迎的作家,如莫言、阎连科、余华、贾平凹、甘耀明等日本还有很多的“残雪迷”,柴静的《看见》也被介绍到日本。在指出这些作家作品在日本受欢迎的同时,加藤教授还描述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这些作家作品被翻译出版时,有些出版在封面采用一些夸张的广告语,制造噱头,吸引眼球,这折射出了中国当代文学在日本普通民众的传播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此外,中日两国也常进行作家与作家、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如刘震云与浅田次郎对话会、阎连科与日本市民读者对话会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接着,加藤教授用丰富的图片和生动的讲解向大家展示了当代日本社会和文学里的中国形象。当代”,大致指的是1980年一直到现在的时间段。以三得利乌龙茶电视广告的演变为例,加藤教授对当代日本社会里的中国形象的显隐变迁进行了解读。随着社会和大众心理需求变化,中国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经历了由古老的代表、乡愁的象征、激活生命力之源泉到保健功能的转变,最后在全球化语境下,广告的中国特征逐渐弱化直至消失。加藤教授进而由此展开“当代日本文学里的中国形象”这一命题的探讨。首先是古老中国,通过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不断重写以及跨媒体组合的呈现,古老中国的形象也在不断嬗变。其次加藤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安部公房、林京子等作家以及佐野洋子、赤冢不二夫等漫画家,他们大多是满铁职员后代,在中国度过少年时代,战败回国后成长为日本文化界的主力军。在他们的作品和漫画中,中国是一个回不去的故乡。接下来,加藤教授三岛由纪夫的《牡丹花》和渡部良三的歌集《小小的抵抗——拒绝杀戮的日本兵》为例分析了作家在描写战争题材中的创伤记忆和忏悔意识。随后,加藤教授又简单介绍了石田衣良、吉田修一、中岛京子、横山悠太等人的作品,认为在这些作家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中国形象是激活生命力的异地。最后,通过具有中日两国文化背景的作家如杨逸、王震绪(东山彰良)、温又柔等人的介绍,加藤教授分析了他们作品中的多元文化国际化特征肯定了“混血”对于未来文化创造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在提问环节中,加藤教授围绕日本对鲁迅文学作品的接受与改编、文学与漫画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补充介绍。从古到今,从中到日,从文学到漫画,加藤教授旁征博引,信息丰富且新鲜,图文并茂,为我们展示了当代日本视野里的中国形象和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概况,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跨文化的学者对中日两国文学和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反思。她的讲座包含了很多饶有意味的值得深究的问题,引发了众人阅读和研究的兴趣。两个小时的讲座,在场师生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意的笑声

加藤三由纪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乡村文学研究,曾将赵树理的代表作《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和韩少功的《爸爸爸》等翻译介绍到日本,有《中国乡村文学的当代意义——以日本为参照》、《赵树理研究在日本》、《重读八十年代文学——以“重返八十年代文学现场”为根据》、《战场上的创作——陈辉诗歌在日本唤起的创伤记忆》等诸多论著。在加藤教授讲座开始之前,研究生们特别制作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在日本”的简介,勾描了从青木正儿1920年11月在日本《支那学》杂志发表《以胡适为中心的汹涌澎湃的文学革命》以来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几代日本学者及其主要学术活动,展示研究鲁迅、赵树理、莫言等人的主要日本学者、代表论著和主要观点,用ppt形式循环播放,用以提示听众在了解欧美汉学研究的同时,也要关注和借鉴日本的汉学研究、日本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成果。

稿:邱玉萍、何欢王昊    审核:吴敏

 

 

网站地图